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党对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思想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职业教育决策科学化,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科研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规律,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职教科研通过汇聚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等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破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难题,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初步形成
职教科研体系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政府推动,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行业企业、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等主体多元,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并重,数以百万计的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广泛深入参与的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格局。
(一)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三级建设省级覆盖
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职业教育科研专门机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是中国和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在全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中发挥着协调组织作用。建所30年来,职教所协调组织各地职教科研工作,以研究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参与起草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国家职业教育重大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组织研究、制订并推广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等标准;提供职教信息服务,宣传职业教育政策、促进学术交流;开展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为主要任务,为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支撑。
省级教科研机构实现基本覆盖。据了解,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了2个省份外,其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有省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从机构设置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类:一是省教育厅(教委)下设职业教育研究室(中心)等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省级职教科研工作,包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河南、甘肃、青海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科院(所)下设职教(职成教)研究所(室),承担省级职教科研任务,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三是省教育厅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院、中心)挂靠大学,承担省级职教科研任务,实施双重管理,包括河北、吉林、广西、新疆等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另外,有以省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下设职成教育研究所或研培中心,承担省级职业教育教科研任务,如辽宁和黑龙江;也有的在大学设置的职教科研机构承担省级职业教育教科研任务,如江西。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均设置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
部分省建立了地市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地级市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建设工作,有些省所属全部地级市均建立了隶属教育行政部门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所、中心、院),负责指导和协调当地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如,吉林、福建、河南等省地级市均设立了职业教育教研机构。有的省部分地级市建立了职教研究机构,如,河北省11个地级市,有10个设置了专门的职教研究机构。
(二)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参与最为广泛
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为代表,形成了参与最为广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于1990年,是全国一级群众性学术组织。目前学会共有34个省级和计划单列市职教学会,15个行业教育协会,30多个学会内设机构。2018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成立,新一届学会体现职业教育的跨界性,显示跳出教育办好教育的新视野,聚集了一批科技界、行业企业界、教育界、研究机构知名人士。学会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基层”原则,打造十个工作载体,践行“政治强会、服务兴会、学术立会、依法治会”。
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立于1917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宣传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教育的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开展职业教育和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推进职教理论和制度创新;加强与港、澳、台、海外侨胞及国外有关教育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友好交流与合作等。截至2017年底,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共有省级组织31个,省辖市(区)、县、乡级社624个,团体社员近4000个,个人社员4万余人,是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此外,同样具有职业教育研究功能的还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等其他全国性群众组织,形成了参与广泛、规模庞大、结构丰富的职业教育科研网络。
(三)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是职教科研主阵地
高水平大学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知名大学相继开展了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多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稳步发展,构建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截至2017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27个,硕士点134个,培养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0余名博士毕业生和12000余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走上了职业教育科研和实践工作岗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逐步完善,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心理学等,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科建设质量稳步提升。2006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此外,一些“双一流”大学组建了职业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作为新型高校智库类型,一批高校设立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作用日益突显。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战场。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不断增多,研究能力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是承担国家职业教育科研立项的主力。2019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共立项521项,其中职业教育科研立项5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立项3675项,教育学门类下为240项,职业教育科研立项24项。两项共计76项。这76项中,职业院校立项36项,占比47%。回溯近五年,除2017年外,职业院校的此比例一直保持稳定,2015—2019年,分别为42.8%、50%、29.4%、52%和48.1%。2019年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和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两所中职学校承担了国家社科(教育学)一般课题,开启了中职学校承担高水平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的先河。职业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重视职业教育科研,部分院校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2019年,职业教育论文成果中,职业院校在全部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中的论文比重分别达到93.0%、60.0%、42.1%。此外,职业院校围绕产业、行业发展进行的专业(技术)研究,虽然不是直接的教学研究,但根本仍是为人才培养服务,也是职业院校科研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职院校每年学术论文成果约为13万篇左右。
(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
行业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类型特色,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组建了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的行指委,主要代表行业企业对本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研究是行指委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全国已经成立了卫生、机械、电子、铁道、交通等62个行指委,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需求视角及决策参考。
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对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具有先导性意义和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其中,职业教育科研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服务决策、探索规律、指导实践及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服务决策支撑科学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绝大部分直接设在政府教育部门内部,或者与决策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服务行政,通过参与起草政策文件、提供调研报告、完成行政委托的研究项目等方式服务决策,成为政府职业教育决策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
1.参与政策制订,科研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智库支持
回顾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就是职业教育科研伴随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制定及重要会议筹备,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包括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等重要政策文件;参与筹备2002年、2004年、2005年、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等。目前,职业教育科研机构正在积极参与职教法修订、国家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制定等,积极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贡献力量。
2.调研分析论证,科研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及相关部委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重大战略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精神,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2019年,围绕贯彻落实职教20条,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配套印发了高职扩招、“三教”改革、产教融合、1+X证书制度试点、体制机制改革等30多个政策文件,这些文件都充分借鉴和吸纳了职教科研提供的理念支撑、调研分析、项目论证和思路建议。如,科研机构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标准研究,研制了“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费附加抵免测算方案”,编制了28条相关税收政策指引,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提供相关依据。又如,2015年,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职教科研机构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组织专家学者,分10个调研组赴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专项调研。总结职业教育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新做法,评估职教法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梳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建议。
3.承担委托课题,科研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职教科研机构受国家相关部门委托完成了一批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2030研究》等。2019年,职业教育科研机构服务教育脱贫攻坚,发挥科研优势,开展职业教育助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研究,提交《在控辍保学中更好发挥职业教育作用》研究报告;开展基于职业教育的国家资历框架研究,撰写了我国资历框架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职业教育培训收益的运行机制问题,提交《关于职业院校培训收益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管理的建议》;开展体系研究,提交《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及毕业生升学途径与机制研究》报告等,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4.服务地方决策,科研助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在服务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同时,地方职教科研机构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产业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努力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决策服务,助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职教20条发布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教育部签署了落实备忘录,对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工作情况的整理显示,河北、吉林、甘肃、安徽、陕西、重庆、广西、福建、江西、河南、青海、上海、辽宁等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了各地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些地方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地方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了省级重大政策或决策,如北京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天津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的通知》,河北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辽宁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吉林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江苏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湖南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陕西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陕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山东职教科研机构参与起草《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等等。一些科研成果成为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如上海职教科研机构完成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的《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编制工作,对未来15年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层次、布局结构和体系建设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
(二)探索规律回应实践需求
多年来,职教科研战线不断探寻职教规律,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进行着积极探索。
1.理论探索植根中国大地
深化类型特征认识,引导职业教育不断摆脱普通教育模式的束缚。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科研伴随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探寻类型教育的本质属性、类型特征,深化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职业教育逐渐摆脱了普通教育模式的束缚,改变了中职教育参照中小学教育、高职教育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尴尬依附状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遵循这类人才的成长规律,研制自身的制度与教育教学标准、探索“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培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打造“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等,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服务全面发展,推动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科研不断探索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使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规格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和社会成员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立交桥”。多年来,职业教育科研争鸣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以及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问题,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研究中高职衔接和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推动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持续提升生产和生活技能越来越成为每个人的迫切需求,开展面向各类社会群体的教育和培训,成为职业院校必须要承担起的任务。职业教育科研聚焦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培训功能,促进学历教育与培训有机衔接。开展书证融通研究,探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融通;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国家资历框架,研究符合中国实情的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探索建立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本土化意识不断增强,注重“中国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理论。改革开放40多年来,职业教育科研一直关注、介绍并引进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BTEC、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等都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科研逐渐意识到本土化经验的重要性,在借鉴并调适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有条理的反思、归纳与提升。2018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果——山东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就是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中国化实践而提炼产生。平度职教中心是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联合办学建立的首个农村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验中心。德国“双元制”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是其精髓,但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全盘照搬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需要将“双元制”中国化、平度化。平度职教中心逐渐形成“双创闭环,专业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生中心专业跨界学习组织模式,强调通过完整产业链实训基地培训,既重视单项实用技术的学习,更注重相应产业体系或领域的综合能力养成,实现从模块化专业技能的掌握转化为生产经营能力的培育。平度的探索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在不断“引进来”的同时,探索凝练形成中国模式,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不断走向成熟、自信。近年来,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国职业教育积极与企业协同“走出去”,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标准也开始走出国门,如“鲁班工坊”,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企业,认同中国标准,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2.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教科研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寻人才成长规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业企业深入参与标准制订,与职业教育科研人员共同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趋势与供给分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是中职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中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中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2016—2019年,职教科研机构组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研制工作,共有54个行指委(教指委)参与研制,调研了3200多家企业、3500多家职业院校(近10000个专业点),直接参与研制的行业、企业、院校、研究机构等方面专家4300多人次。在调研阶段,整理形成来自27个省级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39个行指委(教指委)的314条有关中职原专业和新增专业的调整建议,为研制相关专业目录、优化调整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在研制与修订阶段,54个行指委(教指委)研制组提交的论证报告为2019《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行业企业的参与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申报单位数据显示,50%以上成果为院校与企业联合申报,有60%的成果由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
3.围绕中心回答时代之问
多年来,职业教育研究紧密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积极回答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我国职教研究热点选题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展几乎同步。对2019年职业教育论文成果进行大数据分析显示,职业教育最受关注的论文选题、重要作者2019年科研成果选题都非常集中地围绕职教20条中提出的新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展开。1+X证书制度试点、高职扩招、产教融合、双高建设、三教改革、类型教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等显示度非常突出。有150余篇专门研究“1+X证书制度”的学术论文,160余篇专门研究“百万扩招”的学术论文,140余篇专门研究“双高”建设的学术论文。
对2013—201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期刊每年关注度最高的20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分布分析,同样呈现了科研紧密围绕着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热点的特点。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连续6年成为热点问题,侧重点不断聚焦。“职教体系”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3年为关键词,2014、2017年出现关键词“中高职衔接”,2018年“教育类型”成为关键词中心点。又如,“校企合作”连续6年是关键词中心点,作为校企合作的机制载体“职业教育集团”“学徒制”分别在2015年、2016年成为关键词中心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2018年关键词中心点。
职业教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相关研究应声而起。“精准扶贫”思想提出后,2016年职业教育研究关键词出现“精准扶贫”,2017年“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中心点,2018年“精准扶贫”保持为关键词中心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2016年职业教育研究出现关键词“国际化人才”,2017年“一带一路”成为关键词中心点;2017年“互联网+”成为职业教育研究关键词,2018年“人工智能”成为关键词中心点,这些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科研的与时俱进。
(三)指导实践破解发展难题
职业教育科研积极推动解决职业教育实践问题,推动职业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1.履职担当解决发展中的新难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新政的出台,对职业教育是重要机遇也是重大挑战。职教科研机构履职担当,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难题,如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1+X证书制度的实施,必将助推职业院校改革走向深入。然而,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如何运行、机制如何落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19年,职教科研机构组织专家在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服务支撑体系的基础上,组织研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如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管理办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工作指南、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站点建设管理指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编码规则及证书参考样式等;开展1+X证书管理信息平台研究,研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等,为健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各配套制度,规范管理,以及试点工作的稳妥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2.问题导向聚焦标准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正转移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上来,“质量是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以问题为导向,在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国家职教研究机构协调科研力量,强化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组织行指委开展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研究,促进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研究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报告涵盖了现代农业中的现代渔业,先进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机械、模具、高分子,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数字出版、冬季体育、医学检验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硅材料、云计算与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14个行业领域。完成46个新增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研制工作,引导院校对接经济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持续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研制,研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设置方案》和46个新增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若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研制高等职业学校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历史等公共基础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
各地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探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地方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从2019年收集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看,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宁波等地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都深度参与了地方教学标准制定。广东职教研究机构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先后立项74个专业,研制了80个专业教学标准和1000门核心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参与完成国内首个资历框架地方标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DB44/T1988-2017)。江苏职教研究机构研制了中职114个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80个专业技能教学标准(适用于140个专业)、80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44个专业大类专业理论考纲和技能考纲。山东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研制了《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规范》,指导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完成193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订工作。
3.搭建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积极搭建平台,通过课题、培训和重点指导,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育教学改革的领军师资,推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课题带动,吸引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职教科研机构通过组织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评审、验收与过程管理,指导项目研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江苏职教研究机构制订《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深化课题管理改革,强化课题研究规范,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实施“省、市、校”分级分类统筹集中管理制度。湖南职教研究机构指导全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2016年立项623项,其中,高职318项,中职272项,社区教育33项。2019年立项714项,其中,重点10项,一般项目704项。2016年以来,立项1337项。覆盖全省14个地市、100%的高职院校。
通过教改课题研究,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多个省如吉林、广西、河北等2014年和2018年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奖都有专门的课题作为支撑。江苏在第一届150项江苏省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中,有102项与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高度相关,所占比例为68%;第二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中,有72%与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高度相关。
系统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参与、指导了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35万余人次。湖南职教研究机构加强师资培训考核标准建设,确保培训质量。自2010年开始,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在科研机构设立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考核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先后组织开发、修订完善了34个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统筹制订年度培训规划,落实培训学员,开展培训基地遴选,优化指导基地培训方案,监控培训全过程。2014—2019年,组织国家级培训班级400余个、省级培训班级300余个。北京职教科研机构研制了职教名师及专业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职培养方案与标准,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标准和管理制度,开发了特聘专家聘用管理规程。浙江职教科研机构突出专业新知识、新技术,聚焦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等,开展系列职教师资专题培训。
加强指导,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加强指导,着力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中坚力量,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江苏职教研究机构组建省职教教研中心组,通过加强培养和指导中坚力量,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2015年,组建了第四届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按照综合、公共课和专业大类3类分设23个组别,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626位同志担任省职教教研中心组成员。科研机构和教研中心组是行政决策的参谋团,是基层实践的指导者,肩负引领所在组别相关课程或专业改革发展的责任,重点开展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政策咨询研究,以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的教学改革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的教学研究与评价活动。教科研中坚力量的积累为江苏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潜心研究、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教学名师。
广西职教研究机构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教改教研载体“广西职业教育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先后建立92个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充分对接广西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的产业政策,精准实施职业教育研究引领人才培养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实现广西“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产业转型人才链需求的全覆盖。已立项基地共培养基地专业群领军人92人,专业群内相关专业带头人460余人,骨干教师3220余人,辐射相关专业领域的团队教师9000余人。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培养出一批专业群领军人才,5个团队进入2019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四)引导舆论助推政策落地
职业教育科研战线积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研究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社会价值,搭建多样化平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阐释解读政策,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职教观,推动职教政策落地落实,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1.组织学习宣传
通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宣传职教改革举措,扩大职教政策知晓度。
目前,全国各地共举办公开出版的各类职业教育专业期刊和职业院校学报300多种,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种,另外还开设了一大批职业教育专门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它们是职业教育政策传播的重要载体。职教20条颁布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第一时间推出“学习贯彻落实‘职教20条’”专刊。《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等专业刊物都开设了相关专栏。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有近4000篇论文主题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职业科研工作者通过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文章等形式宣传职业教育。为学习宣传职教20条,职教专家学者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政协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上广泛发声。如《中国教育报》开设了系列专栏,发表了90余篇专题文章。
2.释疑推动落实
通过解读宣讲等途径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政策阐释解读,主动释疑解惑,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2019年,为推动职教20条落实,各级职教科研机构积极组织专家讲座解读,帮助基层院校了解、领会和落实国家政策。如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释疑解惑宣讲,职教科研机构先后在江苏、浙江组织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培训会,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代表约1500人参会;参与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的试点工作方案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说明会、宣讲会等,为宣传、推广、推进1+X试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推动此项工作深入开展,职教科研机构组织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解读和培训。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单位的3000多位教师参加了培训。
3.助力营造氛围
通过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研究,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创建载体,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近年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编撰了涉及职业教育方方面面的发展报告。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等,成为社会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窗口。此外,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博物馆陆续建立,如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以及职业院校建立的各类专业博物馆等,展示和传播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理念、成就等,成为普及职业教育、传承优秀职业教育文化以及深度挖掘职业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技术技能人才研究。聚焦人力资源开发、多元智能、类型教育、技术技能积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开展研究,探究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路径,展现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选择适合的教育,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宣传引导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不唯学历唯能力,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推动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三、清醒认识职教科研与新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以“九个坚持”为标志的教育思想体系,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此为遵循,系统深入领会研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需要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适应新变革、新特征、新任务,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科研的服务方向。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类型教育的新定位对职业教育科研提出了新期待。与新思想、新时代、新职教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科研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科研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一)职教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职业教育科研理论创新要进一步满足事业发展需要,提供有效供给。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科研与时俱进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职教科研要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综合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知识和方法,突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提供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理论生产。同时,职业教育科研要深入实践,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从而发现规律,夯实学理支撑。
职业教育科研要加大理论转化成为行动的力度,提升研究能力转化成为服务的能力。目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理论研究“空转”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职业教育实践,要紧密联系实际,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服务于决策,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转化为制度,支撑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引导好舆论,为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学理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和行动研究,破解教育难题”。
(二)职教科研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我国职教科研体系初步形成,但距离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职教科研机构体系尚有差距。在省级层面,还有省份未设立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并且之前部分省职教科研机构有单列,近几年地方单列职教科研机构都被合并。在地级市层面,部分市没有设置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而普通教育教科研机构已经全面覆盖。例如,有的省11个地级市均设有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并设专职岗位,设有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的地级市仅2个。在县级层面,基本都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也没有职教教研员编制。
各省职业教育科研机构普遍存在专职人员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设立的省级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与普通教育教科研机构相比,在管理、资源、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各省重视程度不同,人数最少的省仅2人。有的省份职业教育教科研人员与基础教育教科研人员数量差距悬殊,达到1∶14。
(三)职教科研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科研协同机制建设有待加强。职业教育科研跨界性强,多学科、跨领域、复合性的综合研究需要多种力量的广泛参与。目前,政府部门之间、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院校、行业企业、社团之间,协同机制缺失。并且,已有协同平台发挥作用不充分,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联合攻关、成果运用不够,力量分散,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科研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职教科研实践性突出,但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并未体现这一特点,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顽瘴痼疾仍制约着职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职教科研人员晋升机制不健全、发展渠道不宽、奖励激励不够,亟需科学设置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标准,营造有利于职教科研人员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释放职教科研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时代提升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实施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职业教育科研要落实好陈宝生部长强调的“注重理论创新,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注重成果转化,切实发挥教育科研作用”的要求,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加强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新时代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引导职业教育科研人员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寻职业教育规律,提升职业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深化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研究
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努力解答好职业教育发展中全局性、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面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线,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进类型教育的属性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把握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人口结构等大趋势,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等。深入开展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背景下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研究;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落实劳动教育的方法路径,等等。
(三)注重应用力推成果实现“四个转化”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要在“四个转化”上下功夫,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画好图”。要把握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把理论、方法、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完善职教科研发布制度,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及时宣传优秀成果,推广应用成果。建立有影响力的推广平台,加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的成果推介力度。完善职业教育决策意见征集和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
(四)强化保障加强职教科研体系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切实重视发挥职业教育科研的作用,加强对职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科研机构。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需要以及工作职能,明确教科研人员条件,科学合理配足人员。创新职教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咨询服务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完善教育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对长期潜心教育科研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更好帮助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五)完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
重视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交流共享、资源整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科研战线协同攻关能力。推动搭建全国职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据公开共享机制;搭建全国职业教育调研平台,聚焦职业教育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情况和重大现实问题,协同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搭建国外职业教育信息综合平台,充分发挥驻外使馆相关处室职能作用。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研究管理平台建设,统筹管理和使用职业教育重大研究成果。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