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以市场需求和就业拉动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始终服务于全市民族文化艺术行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立意高、起点高,是多边合作、大融合。集团成立推动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提升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支强心剂。集团将充分发挥主导、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提升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促进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和高水平方向发展,满足鄂尔多斯市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关键词:职教集团;民族文化;产教融合;措施;成效
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实行理事会制度,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目前共有34家理事单位,包括由19家企业、2家行业协会、1所科研机构和17所院校。17所院校主要来自蒙古国及鄂尔多斯市各旗县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近年来也吸引了其他盟市乃至区外的学校加入,包括自治区内的学校3所,蒙古国学校2所。集团内共有教师320名,学生1500多名。
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实行会员理事会制。理事会由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大会选举产生。集团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等机构。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秘书处是集团的常设机构,设在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事务。
一、集团建设思想与背景
(一)基本思想
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是2016年10月由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牵头筹建,集团以市场需求和就业拉动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以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为依托,以民族文化艺术专业为纽带,组建由政府主导,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中小学参加的,具有显著行业性、区域性、鲜明民族特色的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鄂尔多斯市各类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中高职之间、中小学之间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打造出适合鄂尔多斯地区的区域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专业品牌。通过校企互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与鉴定,让学生与市场“有效接触”,实现学生全面就业与创业;通过校企结合,走产学研之路,创新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新模式。
(二)建设背景
集团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内政发〔2015〕12号)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鄂府发〔2015〕100号),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鄂托克前旗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
目前,鄂尔多斯市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中职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新常态下加快推动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全面开启鄂尔多斯第三次创业和不断增强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鄂尔多斯市在新常态下推进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刻不容缓。
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首批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建设单位,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是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一方阵。在自治区教育厅、文化厅、财政厅、自治区民委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近年来学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民族工艺类专业,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专业。同时,学校依托民族文化艺术行业企业,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学校声誉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
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立意高、起点高,是多边合作、大融合。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组建民族文化艺术职教集团,是推动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也是提升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支强心剂。
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主导、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提升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促进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和高水平方向发展,满足鄂尔多斯市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双赢。始终坚持深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坚持以物流专业为纽带,努力吸纳行业、企业的产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课程建设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与“校政合作”,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发展、学校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互利共赢”,进一步激发了鄂尔多斯市的区域经济活力。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明确发展定位,强化深度融合
集团的成立,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个共同体,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和企业在集团的这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目标。学校在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内容上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主导,特别是针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努力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在集团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又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有力地支持和支撑,共同培养出适合我市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机制体制,科学高效运作
集团化办学的最大优势是集各成员单位的有效资源,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树立“大职教”的理念,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集团的运作和推进,探索并形成一个既能兼顾集团各方利益,又能调动各方积极性、集聚各方优势的集团内部运行新机制,使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各成员单位要强化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先进服务理念、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集团的建设。要加强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推进职业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要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取长补短,博采众长;要充分利用好理事会平台,做好合作项目,做到精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总结,通过职教集团的有效运行,促进各成员单位在服务管理、学生就业、教学研究、科研成果、课程设置、专业开发、设施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等方面有效对接和有效协调,努力实现学生、家长、社会、企业的“四赢”目标。
(三)加强协作配合,确保发挥效应
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推进,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需要部门、社会各界形成一种合力,促使集团能够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政府在政策、措施、社会宣传等方面提供更周到、更快捷的优先、优质、优惠服务,为职教集团的发展保驾护航。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关心职业教育,加强协作,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为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形成推动我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鄂尔多斯市教育局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的建设与发展,服务鄂尔多斯市民族文化艺术职教集团的工作目标。
三、集团建设的探索与成果
职教集团探索实施了“2412”工作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依靠市场化运作的办学路子,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加强“两联”,就是通过校企联动、校校联办,形成市场化、专业化、集团化的办学机制
实施校企联动,引进敖包民族文化艺术品公司和玛拉沁食品加工厂、蒙根花民族服饰等12家企业,进驻旗民族职业高中实习实训区,为在籍学生拓宽了专业实践空间,形成了“有校有企、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开展校校联办,与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0多家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了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依托当地入驻的新矿内蒙古能源公司、科思油气化工公司、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订单式”委培和“3+2”、等分段式联合培养方式,既提高了当地技能型人才学历层次,又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构建“四融”,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校企合作,构建了“学、研、产、销”一体化融合办学模式
“学”,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学员培训,在本校教师专业教学的基础上,邀请高职院校名师和企业一线高级技师来校讲学。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到区内外大企业实践学习,提高师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研”,将产品研发贯穿于教学和实习实训中,在沙雕、布雕、骨雕等专业教学中,创新研制了模型和样品,总结提炼了制作工艺流程,为学生课堂和社区手工艺作坊提供示例。在民族食品加工研发上,将传统工艺与蒙古国制作工艺和现代生产技术有机融合,开展民族食品加工研发、制作及培训,培育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累计创新研发骨雕、布雕、皮艺等5种特色产品,开发民族乐器、民族手工艺、民族服饰等23种产品。
“产”,将学生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性、盈利性实训。实现了“进校如进厂,上课如上岗”,从而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实习实训机会,又为企业完成产品生产,学校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双赢”。
“销”,在订单线下销售的基础上,企业与e游牧电子商务平台、那达慕农牧区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实体店铺的展示销售和线上平台推广、销售民族工艺品、各类民族食品。
(三)实施“一开放”,就是开放与蒙俄合作交流,提升办学层次
加强与蒙俄交流合作,深化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和蒙古国国立大学、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引进蒙古国知名教育专家开展服装设计、民族食品等研发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开设蒙古国留学生教学班,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四)建立“双保障”,就是建立政府“有形的手”宏观调控和市场“无形的手”市场调节机制,确保运作取得实效
建立组织机构,政府统筹对职教集团运作进行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对运作效益进行评估,运行机制进行广泛宣传;开通“绿色通道”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基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所承担的工作和时间段内应取得的效益,并定期对基地市场化运作工作情况开展跟踪检查、审计等工作,保障市场化运作取得实效、知识产权受到保护,学校根据市场运作的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四、取得成效
(1)集团建设成果被鄂尔多斯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为鄂尔多斯市全面深化改革第五批可复制可推广改革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学习,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依靠市场化运作的办学道路,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办学机制进一步优化。通过校企联动、校校联办,进一步延伸“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基地+孵化”等办学链条,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促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办学新机制。
(3)实现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依托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加强“政校行企”多方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产品销售上的合作,尤其是把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下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近年,获批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个,自治区精品资源专业3个,自治区级课题研究项目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
(4)为全区民族手工艺专业建设提供示范。以本专业课程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齐头并进。充分利用区内有效资源和对口支援院校的专业平台,通过学校间交流研讨、构建教学资源库等方式,实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实训工场建设方案与对口院校的资源共享,帮助区内院校同类专业建设,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输送旅游工艺品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根据社会需求情况适当扩大本专业招生规模,带动专业群的发展,开展社区培训,为区内输送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为初步实现民族工艺行业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建设民族工艺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地做出积极贡献。
五、下步展望
集团建设成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是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和专业深化改革方面的重大进步。现在鄂尔多斯市全市进行可复制、可推广改革经验。今后,集团将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化整合、优化专业设置,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行企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办学活力,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和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后备人才培养,努力让每一个中职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