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才培养状态大数据诊断和改进教学
(王成方)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创新发展的新视野,更加强调发展质量,更加强调质量保障,把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作为今后创新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与举措,并对管办评分离后如何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教育教学的自主检查保障,提出了建立诊断改进机制的要求。
优化状态数据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部于2008年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采集。状态数据平台运行八年来,逐年修改完善,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业绩考核、评估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建好、用好状态数据平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状态数据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学校层面,具体反映专业层面的数据还不够多;二是平台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地挖掘;三是地区之间、院校之间的重视程度还有较大差异。
高等职业院校自我诊断改进,需要对状态数据平台进行优化。首先要优化状态数据的结构。强化专业层面的数据采集,如各专业专任专业教师、校内兼课专业教师、企业兼职专业教师、校外兼课专业教师的数量、结构等;加强各专业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项目的数据采集。其次要拓展状态数据平台的功能。细化各专业的资源置配、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技术服务、社会贡献等投入与产出效能的分析,增强状态数据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并以仪表盘或列表等形式,在典型案例中得到体现。再次要扩大状态数据平台的应用范围。在优化状态数据平台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建好平台的认识,更要在状态数据应用上引起重视,使状态数据真正在加强管理、促进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从状态数据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主要应用于评估工作。一些先进省份,应用面正在不断拓展,如浙江省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业绩考核,已经将状态数据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江苏、广东等省份也将状态数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项目立项和验收评审的主要依据。但是,从总体而言,状态数据的应用范围还主要停留在评估、考核和了解现状、水平上,而对如何利用状态数据做好趋势预测、风险防范等方面显得研究不够、应用不足,亟待加强。
建好数据分析队伍
状态数据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建好一支数据分析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建立起一支数据采集力量,一些理念先进的院校已经起步开展对状态数据的分析。但数据分析队伍人员偏少,业务不够熟练,研究不够深入,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自我诊断改进的要求。
建好数据分析队伍,关键要有数据分析的领军人物,政治上风正气顺,对事业发展充满热情,业务上熟悉职业教育宏观方针政策、基本规律,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建好数据分析队伍,还要在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教学实施部门培养一批懂平台、会分析、勤研究的数据分析人员。自我诊断改进工作是院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而这项工作必然要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接。院校职能部门、教学实施部门是状态数据的源头,重视对每一个职能部门、教学实施部门数据分析人员的培养,可以使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内的数据和平台外的数据有效结合,提升院校自我诊断改进的准确性、及时性。
完善内部保障系统
诊断与改进,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诊断的意见和结果,如何落到实处,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体系作为保障。从外部来看,从过去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到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的建立,以及今后“管办评分离”国家督学系统的评估、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等,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而绝大多数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仍然不够健全,一些院校把质量监控机构等同于质量保障系统,还有一些院校至今没有质量监控机构,对有效开展诊断改进工作极为不利,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系统:一是质量标准研制系统,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管理文件制度的制定。二是质量组织生成系统,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的项目、实施、管理,还有育人的载体、环境、氛围等。三是质量评价监控系统,包括对人才培养过程和管理实施过程的检查、监控、评价、考核和督导等。四是要素条件支持系统,主要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人、财、物的支持与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才培养也是如此,要有师资、经费、设施、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的保障。五是质量信息网络系统,主要职责是将各个系统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其他系统,同时将质量评价监控系统诊断后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其他各个系统,形成闭环,以促进相关系统的及时改进。
构建质量预警机制
产品不合格可以报废,而人才不合格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强对人才培养结果诊断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诊断,充分利用状态数据和相关材料,建好质量预警机制,尽早消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
一要建立校企合作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是否真正建立,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校企合作的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互利双赢的目标有否真正实现等。二要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对接程度,专业招生与就业状况,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学校整体的专业结构布局等。三要建立课程建设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度,课程标准与课程所承担任务的切合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状态等。四要建立师资队伍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学生规模与教师的配比,师资队伍结构;专业带头人的能力、水平和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骨干教师的教学和社会服务、科研能力;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和业务能力、水平及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数量等。五要建立实训教学预警机制。包括各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出率;校内实训场地的面积和主要实训设备的台套数,生均实训工位数和教学仪器设备值,校内实训项目的组织与设备的使用率,实训室的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功能与实训项目的吻合度,现场指导教师的配备,校外实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六要建立服务能力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社会服务项目的数量,专业教师的参与程度,以及社会服务收入,对服务对象的提升状况和促进发展的作用等。(作者王成方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总督导、研究员)